EVA研究站——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28|回复: 15

漫谈日本科幻动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1-11-11 19: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所有:《梦幻总动员》作者:JEDI

人类探索未知的旅途漫长而沉重,经过了数千年的岁月,仍然在历史长河中仅仅点缀了其中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已。当第一个猿人颤抖着用岩石磨出这世界上第一块石器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也许无心的举动改变了这世间所有的一切。科幻电影《2001年漫游太空》的开头,一个原始人随意地扔出一块粗劣的骨器,在那翻转的弧线中转瞬而出的是呼啸而过的航天飞机,人类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已从茹毛饮血的蛮荒年代走进了探索无尽银河的漫漫征程……

人类的思维总是飞跃到山峰和海洋的另一边,无尽的幻想产生了神话,孕育出史诗,而对于科学的展望和畅想升华造就了“科幻”。自从1818年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以来,人类对于未来世界的向往与思考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火箭发射台用“10、9、8、7”的倒计数作准备时,当阿姆斯特郎终于把第一个脚印刻在月球上时,幻想不再是幻想,她也许就会在明天早上醒来时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呢。

尽管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动画中的科幻,但在这里还是应该和大家说明一下科幻小说的历史,因为科幻动画的理念、创意和设定都来自于此,一些分类和题材的划分也与科幻小说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第一部科幻小说出现在19世纪,但“科幻”的出现却要从上世纪中期算起。著名科幻作者雨果·根斯巴克曾在那个时期开创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他所使用的“SCIENTI FICTION”也为科幻界所公认,缔造了“科幻”二字(这个词的意思是“科学小说”,简称SF,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SCIENTI FANTASY——科学空想,之所以国内翻作科学幻想是受到俄语的影响,其实两者是不同概念)。另外还有一个需要大家了解的概念是“硬科幻”(HARD SF)与“软科幻”(SOFT SF)。事实上在科幻界中也没有很明确的区分,但大体来说描写各种自然科学及其发展和预测的作品可算“硬科幻”(偏科学性)。而以科技发展为背景描写社会科学如心理、社会及人际关系等的作品可算作“软科幻”(偏文学性)。通俗一点来说,如果描写的是未来社会中飞船如何NIUBI地不用一秒种就从地球飞到XX星系,就算“硬”的;而主要描写一个帅哥在那艘NIUBI的飞船中如何追到一个美女,就算“软”的(汗……好象是很不恰当的比方^^b)。

按《科幻爱好者手册》中的分类,科幻小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科幻阶段

包括神话、史诗及幻想文学等,代表作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幻想味道比较浓。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中有一篇《偃师造人》,涉及到了人造机器人方面的话题。著名的电脑游戏《轩辕剑外传~枫之舞》可以说是借鉴了这个典故吧。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2,萌芽与草创时期(1818年-20世纪20年代)

以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为分界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位影响后世的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以及H.G.威尔斯。凡尔纳应该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科幻作者了,《地心游记》和《海底两万里》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特点是对人类未来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许多乐观的预测与展望,而不少预测后来真的成为了现实。而威尔斯长于描写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代表作是《时间机器》及《隐身人》。虽然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不少科幻大家及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但总体来说模式比较混乱,许多小说更像是“SCIENTIFIC ROMANCE”(科学浪漫)或“IMPOSSIBLE STORY”(不可能小说)。作品中更关心的是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艺术性及哲学性上都有不足之处。

3,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初)

代表人物为创立第一本科幻小说杂志《惊奇故事》的雨果·根斯巴克及同样是我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英国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探险则被拍成了经典同名科幻电影。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题材得到拓展,作者及读者之间对于“科幻是在表达一种文化”达成了共识,为科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新浪潮”运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

受到冷战、太空争霸、颓废艺术及毒品等影响,科幻小说的题材转向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性题材。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开始向主流文学靠拢,注重对心理的描写,常常出现毁灭等悲观主义及讽刺倾向,

5,CYBERPUNK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

“新浪潮”过多地力求与文学接近,却因此而失去了科幻小说最重要的因素“科技”。以老作家们重出江湖开始写传统硬科幻作品为预兆,科幻小说迎来了“CYBERPUNK”时代。该词由“控制论”的前缀“CYBER”及反文化生活方式者“朋克(PUNK)”构成,意指具有超越传统和极端未来主义观念的电脑工程师。在这一时代中,科幻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以及网络给人们的生命形式及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变化。

回顾完科幻小说的历史,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的中心——科幻动画。

日本的动画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如果不能与“SCIENTIFIC”沾上关系,至少也带有一定的幻想成分,完全描写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的作品并不多。当然这是由动画本身的特点及观众群所决定的。在这里首先为大家简略概括一下科幻动画的发展历程。说到动画就不能不提到电影,因为科幻动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科幻电影的影响。科幻电影早在1902年就在法国诞生(《月球旅行者》,根据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及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改变而来),并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分类和科幻小说类似,以年代为基准划分。但对于题材及设定丰富多变的日本科幻动画来说,硬要为其按固定的框架来分类显然不太实际。而且,毕竟本文是在中国北京完成,而国内能看到的日本动画并不多。所以,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并结合科幻小说及电影的发展结构,将日本科幻动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探索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这里作为分界线的是1979年的《机动战士高达》。事实上早在50、60年代,日本动画中已经有相当成功的科幻作品了,但之所以将《机动战士高达》作为日本科幻动画结束探索时期的作品,是因为《机动战士高达》的成功不仅开创了写实机器人动画的新时代,也在客观上带动了日本科幻动画往“软科幻”方向全面发展。而且,如前文所提,西方科幻电影也在不断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日本的科幻动画。在这段时间内,科幻电影经过了无声片时代,进入到30年代的恐怖片时代,并过渡到40年代的系列片及英雄片时代。英雄片在二战后很快便没落,于是迎来了50年代的繁荣和60年代的创新。回顾这一时期的日本动画,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年代过渡,有的只是题材上的区分。

1,英雄类

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科幻动画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一类的作品,特点是:某博士制造了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类人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帮助身边的人做了很多事情,或打抱不平,或扶助幼小。要么就是有一位少年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成为了惩恶扬善的英雄。代表作为手冢治虫及石之森章太郎的科幻类作品如《铁臂阿童木》和《假面骑士》等(《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科幻动画)。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后发展时期,人们希望有英雄及万能的机器人出现化解危机,并带给人们一线希望,和30年代末40年代初科幻电影界流行英雄题材的背景类似。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类人机器人的作品大多从乐观的方向去描写人类社会中的机器人角色,且多从机器人本身的视角去描写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问题和人际关系。此时的描写角度虽然已经有了软科幻的倾向,但从机器人的出现和其本领来看,更偏向于硬科幻。

2,怪兽及超级机器人类

二战结束后的美苏冷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于是50年代的科幻电影中常会出现许多描写强大的外太空侵略者进攻地球的情节,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西方对另一个世界的恐惧和担忧。而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的衰退,使得灾难科幻片得以大兴其道。这几方面的影响加上英雄题材对于观众特别是对低年龄层的吸引力,特摄片及巨大机器人击退侵略者题材的科幻动画出现可说是情理之中。第一部超级机器人动画出现于1963年(铁人28,横山光辉原作),1972年的铁甲万能侠将这个题材的作品推向了高潮。在1972年至1978年的短短几年内,出现了三一万能侠(1974)、勇者雷汀(1975)、大空魔龙(1976)及超电磁ROBO V(1976)等多部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对未来怀着美好梦想的孩子们,总是会渴望幼小的自己能瞬间拥有强大的力量,所以热血少年驾驶强大的机器人的套路总是能获得欢迎。此外,敌人来临及机器人战斗时则会疯狂地破坏城市,满足处于经济衰退期人们幸灾乐祸的心理。这一类的科幻动画,模式简单,充满盲目的热血与战斗,但却深得观众喜爱,但追究其内涵,“科幻”(SCIENCE FICTION)的成分要少得多,更接近“科学空想”(SCIENCE FANTASY)及Impossible Story(不可能故事)。

3,星际探险类

以1974年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及1978年的《银河铁道999》为代表作,通过充满未知变数的星际旅行来展现壮大的宇宙冒险故事及主人公们的战斗生活,这样的故事可算是巧妙地结合了观众一直所喜爱的探险题材及热血的“战斗青春”,加上浩瀚而神秘的宇宙,对比超级机器人类的作品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这一点本文的结尾部分会有阐述)。

探索时期的日本科幻动画,与科幻小说的萌芽草创时代接近,题材比较混乱,对于“科幻”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许多作品的空想成分比较重,这也为柳田理科雄的《空想科学教程》提供了绝佳的靶子。尽管这段时期内的科幻动画还比较幼稚,但其中还是有相当的经典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及石之森章太郎的《人造人间》,在许多篇章中都涉及了机器人与人类的社会关系,以及科技的发展与人类心理的关系,具有相当的哲理性,风格上也与阿西莫夫的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相当值得人们去深思。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摸索,科幻动画开始更注重理性,开始重新提起被忽略已久的“科学”二字。

二,繁荣时期(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机动战士高达》不愧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尽管在设定中加入了许多超级机器人的要素,但从作品本身来说已经脱离了科学空想而加入了科幻要素,在架空的“宇宙世纪”中,未来的科技不再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重点,人与人的关系才是故事中心所在。尽管阿姆罗、夏亚和拉拉是未来的人,但他们一样要为生活而烦恼,因为战争而困惑。而机动战士作为制式武器成为剧情的辅佐。如果把机器人换成战斗机,宇宙战舰换成航空母舰,那就是一个现代的故事。当然,科幻的成分也具有了相当比重,出现了尚算接近科学的设定。其实日本动画本身因为制作成本的原因而不得不注重剧情和内涵,这在客观上需要表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科幻故事,而《机动战士高达》的成功为科幻动画中“软科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之后的日本科幻动画越来越多地引入类似的模式,同时更多的科幻题材得到挖掘,这段时间的科幻动画与科幻小说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类似,但考虑到繁荣时期主要是处于80年代,一些作品带有“新浪潮”时期的特征,比如毁灭题材等,甚至出现了不少带有“CYBERPUNK”风格的作品。总之,这一时期是日本科幻动画发展的繁荣期,其主格调也十分清新,不时有精品出现。

按题材划分,繁荣时期的日本科幻动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写实机器人类

代表作为《机动战士高达》系列、《MACROSS》系列(1982)、《装甲骑兵》(1983)及《机动警察》。《机动战士高达》经过系列化发展已经形成了拥有独立一套架空历史的经典科幻作品。《MACROSS》更是采用了现役美军战斗机的机械设定而显得更具真实度及科幻意味;《装甲骑兵》则依靠真实的战斗赢得了观众。这一写列的写实机器人动画尽管仍有不足之处,但比起超级机器人动画经得起考证,从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机器战警》及《星际旅行》等作品中得到的灵感也开始大范围地应用在科幻动画中,使得里面的科技更显得刺激过瘾,却又不会喧宾夺主。这些写实机器人作品大多为战争题材,并以表现战争中的爱情及人性为主。当然,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属于日本自己的东西,比如东方的战争观等。

2,架空历史类

根据田中芳树于1981年创作的同名架空历史小说改编的《银河英雄传说》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类作品拥有完整的历史及世界观,但科幻在其中同样处于背景及线索的位置,故事的中心仍然是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从这点看与写实机器人动画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架空历史动画更注重“架空历史”,具有其他题材的科幻作品所没有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3,末日类

在科幻电影中有灾难片的分类,灾难片又分为两种,其一为以毁灭性的灾难为线索及高潮的世界末日电影;其二为以灾难后幸存者的命运为主线的后世界末日片。在动画中,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加上无数位热血少年力挽狂澜拯救世界的壮举,这一时期的世界末日题材的科幻动画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圣战士登拜因》(1983)及《传说巨神伊汀》(1980)。而相反地,后世界末日题材的科幻作品非常多,这与日本的民族性有着不少关系。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是一个崇尚“物哀”的民族,喜欢欣赏凋谢的樱花,品味零落成尘碾作泥的萧条。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曾经真实地感受过核毁灭的恐怖,而第三个原因是那著名的“恐怖的大王从天而降”的预言。所以在后世界末日科幻动画中,倒塌的摩天大楼及荒凉的荒野总是不可缺少的场景。没有秩序,没有法律,也没有政府,确实是一个可以出英雄的乱世呢。在这恃强凌弱的死亡世界里,实力决定一切,每个人都得为了生存而把自己变成野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直接而残酷。这类科幻动画中的科学技术很可能突飞猛进,也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到剑与魔法的世界。总之这是一个自由度非常高的题材,所以许多科幻动画的背景都设在这样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北斗神拳》(1984)、《风之谷》(1984)及《AKIRA》(1988)等。

4,幻想动画

应该说这类动画和科幻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偏偏里面都或多或少地掺了点名叫“SF”的调料,所以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将神话传说与科幻结合起来,或者干脆变成科学空想。比较典型的作品是《五星物语》。尽管有着科学技术方面的描写,但依照总体剧情,还是适合将其分到幻想题材的作品中。在这类动画中科幻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并不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连作背景及线索的资格都失去了,套用一句台词来说就是“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比较典型的作品还有《美少女战士》(1992)、《龙珠》、《圣斗士星矢》(1986)及《铠传》(1988)等。

5,生活科幻动画

这类动画大多数都是轻松的青春作品,严格来说应该是属于《机器猫》类的科学空想作品(SCIENCE FANTASY),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动画。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探索时期的英雄类科幻动画。生活科幻动画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以去推敲,也不会深入讨论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的影响,科技同样是作为次要因素出现,为人物的形象塑造及故事流程的进展提供辅助而已。其中的科幻成分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功用是为“奇迹出现”安排一个“合理”的解释或干脆成为搞笑道具本身。当然,我们观赏的目的也不是科幻,除了钻牛角尖自己没事找事的本文作者,谁会在意那个呀。这类作品比较多,代表作是《福星小子》(1981)、《天地无用》(1992)、《橙路》(1987)、《电影少女》(1991)及《我的女神》(1993)等。

从大环境来说,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不仅是科幻动画的繁荣时期,也是日本动画的黄金时代,而同期的科幻电影界也处于上升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幻动画自然会得到飞速的发展,不仅在题材上向多方向发展,也有不少翻炒旧饭的出色作品出现,如超级机器人题材的《飞跃颠峰》(1988),冒险题材的《不可思议之海的娜迪亚》等。科幻动画所处的这一时期相当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及新浪潮时代,经过探索阶段的动画人们开始找到科幻动画新的突破点,那就是转向社会题材。所以这段时间的日本科幻动画几乎都属于“软科幻”作品,当然不可避免地在其中加入了这个东方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了日本独具一格的科幻理念:未来世界下的人与人的理解和交流。经过这一时期的成功,日本的科幻动画开始向更高及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同时吸收了同时期CYBERPUNK的科幻潮流的内涵与视点,向下一阶段迈开了步子。

三,末世时期(1995年至2000年)

这五年是20世纪的最后五年,也是古代诺查丹玛斯预言很可能就会实现的最后五年,电脑的飞速发展,新经济开始腾飞,克隆技术出现,日本陷入了经济不景气时期,消极厌世的颓废生活方式开始抬头,而一些舆论及新宗教也开始鼓吹毁灭的谣言,使得人们的内心浮躁而空虚。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末世时期科幻动画的分界线《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出现完全是符合了人们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而98年的剧场版第二部《AIR》则把这种绝望推向了最高峰。人心的空虚与脆弱,神灵的惩罚,社会关系的冷漠,毁灭的不可避免以及逃避的人生观在这部动画中展露无遗。而这部动画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除了符合末世悲观的内涵,它在外表上也是相当出色的,不仅有精美的画面,也有刻画至潜意识层次的主人公。很多人都骂《新世纪福音战士》是在鼓弄玄虚或靠混乱的人物关系来哗众取宠,但jedi认为这部动画真正获得成功的是那对人心的剖析和嘲弄,既是现代人的映射,也准确反映了当时日本的年轻人在世纪末来临时的迷茫心理。所以这是一部相当大胆的尝试,既强烈地表现了监督个人偏激的观点及反社会的主基调,却又能通过商业化的包装打进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从风格上来说,末世时期的日本科幻动画结合了科幻小说“新浪潮”时期及“CYBERPUNK”时期的特点,整体格调比较暗,也比较悲观。

这一时期的科幻动画按主题与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新浪潮”类

这一类题材的动画与科幻小说分类中的“新浪潮”类十分相似,科幻成分同样不占主要地位,常常是发生在近未来的故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故事的背景或剧情线索,注重对心理的描写,因为即将到来的毁灭而对一切都感到厌倦悲观,社会上一切丑恶的事物包括人的内心被一件件地揭露出来,仿佛世界充满黑暗,人心也早已被“心之壁”隔离,一切都陷入绝望。这些科幻动画的整体风格偏颓废。这也比较符合当时人们的心态。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是《新世纪福音战士》。自从庵野教主第一个吃了螃蟹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后,被这部结合了科幻与宗教的动画将心中所一直掩饰着的不安挖掘出来的人们,逐渐开始认真地关注起世纪末的一切,以及那一直未曾涉及过的人心灰暗一面。其中的代表作包括《饿沙罗鬼》(1996)、《X》(1996)、《无限的未知》(1998)、《BLUE GENDER》(1998)、《天使禁猎区》(1999)、《青之六号》(1998)及《SPRIGGAN》(1998)等。

2,仿CYBERPUNK类

在许多软科幻类作品中,未来世界的人的生活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在CYBERPUNK时期的科幻作品中,更关注的是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其中最有意思的典故是在史泰龙主演的科幻电影《越空威龙》中,经过冷冻睡眠的史泰龙在未来苏醒,结果发现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换了个样,当他老兄出恭后找不到纸而抱怨时,美女同僚嘲笑他说:“竟然不会使用贝壳!!”……

之所以把这个分类的题目叫作“仿CYBERPUNK”,是因为这一类的科幻动画仍然加入了许多消极悲观的因素,对心理的分析有时甚至会超过对科技发展的预测与描写。但相同的地方还是有很多,比如都肯定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这也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相符合。不过,这一类的科幻动画一般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也是人们对于科学发展到人类所无法想象的领域后产生的恐惧感所至。在这里不得不提一部科幻电影,那就是1984年的《终结者》,那虚构的将全人类毁灭的“天网”可以说是这种思想最强烈及最著名的体现。现在把话题转回动画,想必大家已经知道jedi想要提哪部作品了——没错,就是1995押井守监督的剧场版动画《攻壳机动队》,这是一部描写未来社会信息化生活的科幻动画,片中对于生命形式以及网络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比较典型的CYBERPUNK类科幻动画。另外木城雪户的《铳梦》也是较有代表性的科幻漫画,同样以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人的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为主题。这两部作品也是日本动漫中难得的比较“正统”的科幻作品,其形式及主题非常接近主流的科幻理念。网络题材的动画还有1998年的《铃音》,结合了末世的彷徨悲观,但过多的模仿使其有些不伦不类之感。另外,似乎应该划分到机器人类的《钢铁新世纪》(1995)也相当出色,这是一部反传统的作品,描写的是世界毁灭后生活在机器人社会中的幸存人类,是末世时期动画中较特别的作品。

末世时期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因为《新世纪福音战士》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当然在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出现,日本科幻动画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相当成熟了,各种各样的题材都可以轻松搞定。1998年的《COWBOY BEBOP》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代表,这部融入西部片与吴宇森风格的科幻动画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同时也是一部较为纯粹的软科幻作品。同时《机动战士高达》系列在这一时期的续作《W》(1995)、《X》(1996)及OVA《第08MS小队》(1998)继承了过往的风格,并结合商业市场进行了创新。1999年高达系列迎来了作为总结及新生的作品《TURN A》,其中的科幻理念较接近西方早期威尔斯等人的构思。而宇宙冒险题材的《机动战舰》(1996)及生活科幻题材的《LOVE HINA》(2000)也很出色。此外,架空历史作品也有了优秀的继承者,《星界之纹章》及《星界之战旗》带有些许CYBERPUNK风格,并依靠庞大的设定及对宇宙战争的描写使其在硬科幻及软科幻两方面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末世时期的日本动画总的来说仍然处于比较繁荣的时期,2000年的《此时此刻的我》及同年的《人狼》带领此类题材的科幻动画走向了顶点。

四,回归时期(2000年至今)

事实上从98、99年开始,日本科幻动画就已经走上了题材回归的道路,许多旧饭都被拉出来翻炒,而且商业化味道越来越浓,养眼的美女,眩目的CG及夸张的战斗已经成为了这一时期科幻动画的必要因素。而且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国内科幻迷看起来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悲伤的趋势,那就是人物低龄化。过去科幻作品的主角一般还可以被称为“少年”,而近期不少科幻动画中的人物已经进入“儿童”的阶段了。至于科幻要素,在这一时期作品中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其作为故事背景及线索是最常见的模式,但故事本身却不太注重科学,泛滥着不切实际的空想。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科幻动画不很让人满意。按题材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英雄抵抗侵略类

以《GATE KEEPER》为代表,属于那种变身超人和谜之敌人作战的故事,模式和套路一般都没什么特别的了,热血少年走在街上,忽然遇上了热情奔放的美少女将其拉到一旁说“你是被选中的人,世界的未来就交给你了”……多年前这样的题材已经被翻来复去地演绎了N遍了,回归时期的英雄科幻作品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但《GATE KEEPER》中加入了许多很受观众欢迎的因素,比如性格各异的美少女,精美的画面以及匪夷所思的剧情等等。科幻二字再次成为了辅助道具,纯粹是在提供线索而已,后藤圭二笔下大眼妹妹、性感大姐甚至弱智美女再次把恶趣味的小日本们引了上科幻动画的歪路。其他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BETTER MAN》等。

2,人造美少女类

这又是体现小日本恶趣味的一类作品,特点是当科技已经发展到能制造非常近似于人的机器人时,这种技术就很自然地被用于制造绝对服从的“某奴隶”。这些机器美少女必娇艳可人,身材火暴,且作为女主角的人造少女外表年龄常常不超过14岁。至于性格,常常因为是“机器人”的缘故,所以“绝对服从”变得理所当然,一口一个“主人”把有色心没色胆的男主角哄得心花怒放。其中的代表作为《钢铁天使胡桃》(2000)及其续作《钢铁天使胡桃零式》(2001)和《钢铁天使胡桃2式》(2001)。这类题材的科幻动画可以追溯到探索时期的人造人作品,以及繁荣时期的生活科幻作品,但我们正在讨论的此类动画却根本只属于幻想。当然,这类作品也是相对男性向的。其他代表作还有《HAND MAID MAY》(2000)等。

3,超级机器人类

尽管在79年《机动战士高达》之后仍然有超级机器人类作品出现,但数量不多,没有能形成主流,人们沉浸在写实动画及软科幻带来的真实感中。但在这回归时期中,超级机器人作品再次抬头,而且势头颇猛。这也是日本动画近年来的衰退及低龄向走势所致吧。这类作品的模式基本上同探索时期的超级机器人动画雷同,纯粹是为了科幻而科幻,充斥着匪夷所思的强大武器和无须考虑平衡性的巨大机器人,然后同样是在繁华的闹事区里和同样巨大的敌人摔角,不把城市夷为平地誓不罢休。这其中的商业性因素是主要的原因,毕竟低龄市场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其代表作有《机巧奇传》(2000)、《无敌王》(2000)、《青春少女合体机器人》(2000)及《电童》(2000)等。当然也有过往作品的新篇章,如2000年的OVA《真盖塔对新盖塔》。

4,星际探险类

这个题材同样被翻炒了出来,经过最新技术的加工,当然会有新的超越,其中的典型例子是2000年的《VANDREAD》。该作的情节和一些设定都是有些年月的东西了,情节也非常的一般,最大的亮点在于画面,不仅使用了极其靓丽的美少女造型,而且颇为奢侈地在TV版动画中使用了大量的CG。这也代表了21世纪科幻动画的趋势所在。不过,这一类作品的科幻气氛还是相当浓的,总体来说偏向硬科幻。其他的代表作还有《星界之断章》(2000)、《VANDREAD2》等。

5,外传、续篇及老漫画翻新类

这一类作品在一堆绣花枕头中显得格外耀眼,无论从情节还是画面来说都可算这一时期精品中的精品,因为这些外传及续篇多根据比较成功的作品改编而来,其科幻理念来自相对较繁荣的末世时期,加上多以OVA或剧场版形式出现,相对地要成熟许多。代表作为《COWBOY BEBOP》剧场版(2001)及《天空守护神》剧场版(2000)等。这些作品是末世时期非颓废风格的代表作,所以在世纪末的毁灭成为大笑话之后的21世纪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还有一部值得大家期待的作品,那就是根据手冢治虫原作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大都会》。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动画相对以前来说属于衰退期,当然这也与日本进入21世纪后的经济衰退有关,低龄市场的重视也影响了科幻动画的质量和观点。不过也有几部作品相当值得关注,仍在播放中的《NOIR》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科幻类作品。

前文中我们回顾了日本的科幻动画几十年来的发展道路,也为大家介绍了日本科幻动画发展史中几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相信大家已经对日本科幻动画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了。不过,到底这些动画能否算得上真正的“SCIENTIFICTION”(科幻,简称SF)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SF到底是什么。

西方科幻评论家是这样给科幻下定义的:“科幻是对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影响所做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德尔尼则认为:“科幻是采取娱乐手段以理论与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础。”按这个标准来看,大多数上面所说的科幻动画并不够格。比如超级机器人类作品甚至写实机器人类作品,采用科幻的故事背景及线索,无非是想让战斗过瘾一点,刺激一点罢了,毕竟高高的机动战士要比为求实战效果而尽量低矮的坦克帅气,激光枪也比一发一发发射的炮弹看起来要养眼得多,这也是大多数科幻动画的初衷,毕竟绝大部分的作品面向的都是青少年层次的观众。这样的科幻理念,虽然在上文中归到“硬科幻”中,但归根结底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SF,而只能算是“SCIENCE FANTASY”(科学空想)。

举个例子,《机动战士高达》的一个特点是军事的写实,在剧中,“机动战士”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军事革命,拥有强大宇宙战舰和战斗机群的联邦军初期在自护军的新概念武器“MS”下连连失利,直到联邦军也拥有了MS为止。对比其他乱打一器的科幻类战争动画,这样的设定无疑是十分新颖的,但对照来说,富野的灵感很明显是出自二战的战例:大炮巨舰主义舰载机攻势下的衰败。

而在一些非战争类科幻动画中,虽然故事背景设在未来,但社会的体制及人们的许多观念却和我们所生活的现代几乎无区别,所以不少生活类科幻动画干脆就把背景设在了现代。同样地,虽然在上文中归到了“软科幻”中,但与阿西莫夫等“软科幻”大师描写未来的手法比起来相差太远。不知大家有没看过一部新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其对未来世界的社会关系及伦理关系的描写和探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而这“未来”和“科幻”却正是许多同类题材的科幻动画所缺少的。

这种情况有点像jedi过去曾经看过的一部卫斯理空想小说,里面提到有一种采用涡轮引擎的潜水艇,卫斯理自己也明白这样实在有些荒谬,所以也提了一下会发生海水的腐蚀及杂质过滤的情况,但其解决方式在书中就一句话:“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多数日本科幻动画的思路也是如此,加入科幻因素的目的并不是要向观众说明会有这样一种涡轮引擎的潜水艇出现在未来,而是需要这样一件在未来的世界中是理所当然的强大道具为剧情服务,如果没有这样的道具,情节就无法顺利地开展下去。

正如上面引用的科幻界对科幻的定义所说,具备SF——SCIENTI FICTION作品的资格,必须有科学发展的描写,并能对其对人类的各方面影响进行理性的推断,或探讨各种替代目前世界的可能性,与现实要具有一定的差距。以这个标准来看,日本科幻动画能算上“真正”的SF作品的不多。早期的一些类人机器人题材的作品如《人造人间》、《大都会》及《铁臂阿童木》等都具备此资格,宫崎骏的作品《风之谷》也带有较浓的SF味道,寺泽武一及大友克洋的作品也有近似SF的风格。不过,个人认为《攻克机动队》剧场版及《铳梦》才是日本科幻动画(漫画)中最具SF资格的科幻作品,当然,这也是按照科幻界的标准来判断的结果,许多日本的科幻动画中主要的方向并不是为了展现未来,而在于描写现实。人与人的关系,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温馨,爱情的浪漫,主题在于此,科幻只是辅助,而我们作为动画迷,真正关心和注意的也是这些要素。而这些也是继承了东方传统思想的日本科幻动画相对西方主流科幻理念所独有的特点。将来的日本科幻动画的发展会融入更多样化的科幻理念,并在包装上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商业化的目标为观众服务,这个创造出随身听和黑泽明电影的国度,总是能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科幻是跳动着的轻快音符,结合了幻想与现实的她,永远都不会被时间所淘汰。让我们一起越过机动战士的身影,眺望战舰穿梭往来的银河吧,那里是梦想的天空,湛蓝而清新。
发表于 2001-12-12 11: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是如果我是教育局局长 那么我会把这课本打成纸浆 再晒成纸再在上面写出EVA的剧本用来个学生当语文课本.
如果我是印刷场的老板 那么我会把从我的厂子出去的书都写上EAV三个字
如果我口袋里还有钱哈! 那么我还会写下去
不过呢
我什么都没有
连起码的MM都没有
我靠
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2 1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这不是鹦鹉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2 15: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2 17: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你应该去当 科幻世界的编辑
你看看现在中国的科幻都是怎么样一个现状
虽然有几个精彩的作者,
可是有些作品。。。。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2 18: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再说了,免得人家说我们不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3 13: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
而是应该勇敢面对我们国家现状的问题
那部叫《拯救爱情》的鬼片子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
白痴的一塌糊涂的爱情片偏偏要和科幻扯上关系
看的人简直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3 17: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方面,我们的国家没有值得我们爱的地方
虽然我很想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3 2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3 2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你同意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4 15: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很好的,只是你没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4 23: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我慢慢去发现好了,在这之前不要学我说话,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1-12-16 18: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VA研究站 ( 沪ICP备05021941号 )

GMT+8, 2024-5-3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