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研究站——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回复: 10

读京都大学有关中国早期EVA传播硕士毕业论文,来自被研究群体中个体的一点点回音和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1 19: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ildgun 于 2024-5-11 19:24 编辑

读京都大学有关中国早期EVA传播硕士毕业论文,来自被研究群体中个体的一点点回音和回忆
本文首发于wildgun的个人博客

近日我读了京都大学一位硕士生(修士)的毕业论文,标题是《中国の日本テレビアニメ受容についての考察:1997 年から 2002 年の『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を例に》。我猜作者李宗軒应该是汉语母语者,所以理应由他来翻译的。不过目前我只找到了这一篇日文论文,所以我就小小地越俎代庖一下,来为标题做一个拟译:《有关中国接受日本电视动画的考察:以1997年至2002年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为例》。本论文由作者本人公开于GoogleDrive,并发布于其X社交平台(这2个链接是否有效由其本人控制)。

而我的这篇文章,将会从一个(自称)被研究者中的一个个体的角度,写一些想法。不过在此之前,我要说明2个问题:「我是如何知道本论文的」以及「为什么我自称是被研究者中的一个个体」。

我是如何知道本论文的

其实我与本论文作者仅有过一次网上简单的交流。2023年夏天的时候我去东京旅游,在旧书店一条街神保町的一家专门销售与中国有关的书刊杂志的书店「東方書店」里,看到了两册有关中国早年间动画,以及早年间御宅族展会活动(オタクイベント)的同人志。买下读了之后,我觉得先不谈内容如何,这种将过去的事整理并记录在纸上,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可以对抗遗忘与人为消抹的方法。<del>同时也感到自己似乎变成了历史的尘埃。</del>拜读之后才知道原来有这么一个社团「剣の中華情報部」在整理中国ACGN方面十几乃至几十年前的情报。看介绍这应该是单人社团,也就是一个人以社团的名义在进行活动。

(说句题外话,以前我一直望文生义,从汉语的「社团」来理解,总觉得社团总是复数个人的吧。不过多年前与香港的CR琵琶湖支社長见面交流之后,才知道原来一个人也可以叫做社团。)

言归正传,在看完那两本「剣の中華情報部」所出的同人本后,我就在网上找到了作者。看到他当时好像还在努力收集过去中国的情报,于是就在网上聊了聊,说了一下我知道的可以查看过去信息的方式。交流就仅此一次。不过当时我不知道他会以《新世纪福音战士》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他的硕士学术研究主题,而且还是京都大学的高材生的硕士毕业论文!(喂,これホンマに大丈夫ですか?)

所以,我想说的下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我自称是被研究者中的一个个体

实际上,正如他在论文7.2节所写,他并没有采用口述史调查(オーラルヒストリー的な聞き取り調査)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当然,我也未曾以任何形式参与到他的论文撰写过程中。我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地自称是一个京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材料(听起来像是一个iPS细胞提供者?)。不过本论文所涉及的时空以及主题——即1997年-2002年之间在中国有关EVA的接受过程——我正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个体、一个点,以及网上的一个ID。该论文所论及的时间范围,与我在网上特别是EVA社区中活动的时间,两者重叠的部分我想应该是后半段,即我大概是从2000年开始上网的。如果晒一下我当年的几个与EVA有关的活动事项,大概我的「自称被研究者」能获得更多一些认同。

我当年是ChinaRen论坛新世纪福音战士板块的板斧(副版主),在CNNERV(E研)、EVAcn以及后来的第三新东京市中国论坛,都有ID。到了2004年夏天还因为《生死及其相关》投稿了EVAcn论坛征文活动,被获准加入该论坛自发学术组织EVAcn文教研究局LOCK。现在看来都是小孩子过家家啦,当副版主其实也就脸熟、多灌水(发起或参与讨论)就能当的,2000年代初的ChinaRen动漫论坛的一个区,估计还没现在百度贴吧一个冷门贴吧人多呢。

总之,当年学生时代,我的总体上网时间不算多,但在仅有的那些时间中,我把相当一部分花在了与EVA有关的几个网上交流社区。所以可以说是本论文研究时间范围(尤其是后半段)及主题的亲历者吧。

接下来,来写一下我读完这篇论文(正文)后的想法。论文中所揭示的两个事实是我从前未曾注意到的,因此也给我对EVA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来了新的认识。

EVA在中国最早期的传播与介绍与游戏杂志紧密相关

论文的4.2节前后,举出了当年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显示,在目前有据可查的媒介中,最早将EVA介绍到大陆的是几本游戏杂志期刊。甚至在译名尚未确定的年代,最早(1996年)的译名曾是《新世纪少年战史》,涉及的游戏机则是世嘉土星。

我自己以往的认识——正如上面我列举出的论坛——基本是以EVA动画的讨论为主的。连贞本义行的EVA漫画都是作为与动画相比较的对象而被提及的(比如漫画中的明日香是试管婴儿,而非动画版中的混血)。在我逛论坛的浏览感受中,对EVA主机游戏的介绍更像是「周边产品新闻」或「(盗版)资源分享」这样的旁系内容。我也购读杂志,但更多的是动画系的《动感新势力》(《动感新时代》)、《动画基地》,以及PC平台游戏或互联网相关的《网友》(《网友世界》)、《电脑商情报》等等。这一点或许与我自己从小没有索尼PS或世嘉等品牌的游戏主机有关。另外或许也与年代有关。在本论文研究的时间范围(1997年~2002年)中,我是最后1、2年才开始使用互联网的,那时的EVA相关消息的占比,或许经由动画观赏讨论的内容已经超过了前期经由游戏期刊介绍传播的量了吧。虽然我自己也买过正版引进的PC游戏《绫波育成计划》,但印象里除了游戏发售前后以外,当时论坛讨论帖也不多。

对于《天鹰战士》,不同观众群体的不同意见态度

在论文4.8节,以及6.1节前后,讨论了收看《天鹰战士》及原版(含盗版流入)动画前后顺序不同的人群,对《天鹰战士》做出的不同评价。论文中通过考察当年人们在论坛上的发帖,以及ACGN类杂志的相关评议,提出了不同人群对于「原典」认知也不同的概念——即:先看原版EVA的人后看《天鹰战士》,往往对改制后的动画提出激烈的批评意见;而先从在电视上收看《天鹰战士》接触到EVA的人,在那时往往偏年幼,网络上难以找到能够代表他们意见的记录,但仅存的记录中显示先看《天鹰战士》的人往往会给予肯定评价。

我是属于哪一方的呢?其实我是属于在批判《天鹰战士》浪潮的中,跟着吐槽的人。但我对两作的收看顺序情况略有不同,无法简单的归类到本论中分类的2群人的任何一方。正如论文中7.2节《本研究の不足と限界》中提到的,由于没有采用个人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因此也应该注意到,除论文提及的2类收看顺序的人群外,应该有相当特殊的个体对EVA的接受方式(「受容者によってはかなり特殊な受容のルートをたどって いたことも十分に考えられる。」)。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小小的特殊案例。我对EVA的接受路径是:原版动画第1集->漫画->《天鹰战士》->原版动画

有那么一点儿奇特吧?下面就让我回忆一下当时的接受过程,以及我心境的变化。

我有一位表姐,她对我喜爱上ACGN领域的影响非常之深远。

在我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低年级,有一次要么是她来我家做客,要么是我去她家做客,总之,她给我看了日文版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第1集。当时说实话没什么感觉,第1集就是第三使徒来袭,联合国(?)派出飞机轰炸无效,EVA初号机出场解决。当时我完全没有感觉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作,感觉就是一部少年机器人的作品,当时也没留下多大印象。

后来不知道过了多久,在此期间我也忘了是从哪里获得了怎样的零散情报,而形成了对EVA作品的认知的了。后来有一次,在上海文庙,我买下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漫画(当然盗版好像也只出到第3或第4本)。所以说,我真正有意识地自主地去接触EVA作品,其实应该是从漫画版开始吧。差不多这时,我开始使用互联网,并来到了ChinaRen动漫论坛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版块。所以我是作为一个漫画的读者去参与讨论的。

之后来到了《天鹰战士》在上海的电视台(忘了是哪个台了)开播的前一周左右时间。我记得是一个夏天,那位表姐又来我家做客,在临走时,她有些随意地和我说了一句:「下周有部动画片,《天鹰战士》,你可以看看。」等送走她后,我拿起了《每周广播电视报》(当时上海地区发行的刊载每一周电视节目时间表的报刊),哦,是有那么一档即将开播的,好像是傍晚时段的动画。

说实话,直到当天《天鹰战士》开播之前,我都不知道《天鹰战士》就是经过改编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所以在看到那个血红的画面,听到「美丽的天使在远方召唤你~」的歌词,我是很兴奋和高兴的!第一集看完之后我依然很高兴。在当天晚上,或在那之后最接近的一个双休日(我当时只被允许在双休日去家附近公共图书馆网上),我就外出上网,想分享这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对,其实在我看完《天鹰战士》的第1集后,直到上网之前,我现在都能很清晰地记得,我当时是对电视台播放EVA(改造版?)是感到意外,并持肯定态度的。拿本论文的论点来说,我心中的EVA「原典」其实是漫画。而我之前是不知道EVA动画的原版是怎么样的(或者说仅有对原版动画第1集的微存印象)。因此在收看了《天鹰战士》第1集后,我以为那就是EVA原版的汉语配音版。

(这么说起来,我的这位表姐到底是怎么在开播的1周前就知道《天鹰战士》就是改造版EVA并推荐我收看的呢……她消息真是灵通啊。而且当时她推荐又只是随口一提的那种态度,恐怕她当时已经知道《天鹰战士》对EVA的改编褒贬不一这件事了?真是有奥妙……)

之后,到了网络上,我看到的讨论区景象却与我的想象不同——大多数都是批判的声音。从中我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是角色配音,连同译名、情节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于是,受此影响,我也加入了对《天鹰战士》的批判与以此为材料进行调侃的群体中。

后来,我才从文庙或是别的什么地方买了EVA的原版(加字幕)的VCD,看了EVA的动画(包括几部旧的剧场版)。

由此来看,我自己这个例子,正体现了本论文中所提及的不同观看先后顺序的人群对于《天鹰战士》的不同评价倾向。不过略有不同的是,尽管我对EVA动画版几乎没有印象,因此我在第一时间对原典没有强烈的执着并对改编版的内容没有自发形成的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由于我之前接触过漫画「原典」,因此在看了网上的讨论后,就很快顺应并认同「日文版才是真正的原典」这一概念,并于趋同于当时网上EVA的讨论主流批判态度了。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想说一下对论文中的几个观点,或一些论述,我觉得仍需深化、或还可以延展出其他讨论的一些己见。

论文中的ファン(Fan)

本论文中频繁使用「ファン」(Fan)和「視聴者」这两个词,但我觉得最好能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什么是Fan。

如果说「ファン」(Fan)这个词对应的是汉语里「粉丝」、「粉」的话,其实我自己是目睹这个词在汉语人群中从无到有的过程的。印象里这个词是伴随李宇春那一届(2005年?)的《超级女声》电视偶像选秀活动而被人们所了解的,在此之前,Fan只是英文课本上的一个词,解释为:(1)扇子(2)狂热爱好者。所以至今在我的认知里,Fan应该是更加狂热和执着的一群人,接近于日文的「マニアックス」所指的人群。而在此之前,我印象里人们的自称是「~迷」或「~爱好者」。

因此,在讨论1997年~2002年之间的EVA动画收看者或者相关游戏、漫画、同人文的玩家、读者,或相关网上讨论者这群人时,用日文的「ファン」(Fan)来概括是不是合适?以及,一个人如果只是看了一部又一部不同的动画作品,但很少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能不能算是「ファン」?再一个问题是:一个人到底是EVA的「ファン」,还是日本动画的「ファン」?我想在一篇研究受众人群划分的硕士论文里,应该给出明确的定义会比较好。

对「杂志与读者形成的供求关系」这一论述的疑问

在论文19页4.5节部分,提到了当时在情报杂志与读者之间形成了这样的关系:读者寻求EVA的信息而购买杂志,杂志为了获得更多读者而投入更多EVA信息。

我比较怀疑这样的关系是否成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为什么呢?因为EVA不是《名侦探柯南》那样几乎每年会出一部剧场版,因此几乎新作前后几个月都可能会有相关情报的周期性稳定出新作的系列。至少我自己当年购买杂志的习惯,不会特意去期待某一期里有EVA的情报然后选择购买。当年我还是比较稳定地定期购买几种刊物(周刊、月刊、半月刊),并不是看到有EVA 的情报的那一期才会去买。与其说是期待EVA或某部特定的作品,不如说当时我把杂志作为一种在不能(不被允许)天天上网的学生时代,作为一种稳定获取最新日本ACGN资讯的手段。

不过有一个特例是,我记得当年《动画基地》编辑部出过一本类似EVA解密专题书的刊物,并非定期发行,而是一次特别企划。那个倒是可以说是读者与编辑部之间围绕EVA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产物。《动画基地》编辑部的这本解密专题好像是在2002年之后的事了。

对《天鹰战士》批判,在「并非原典」背后的因素

有关《天鹰战士》的批判,虽然批判内容以及批判点本身并非本论文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但既然论文中提到了,我也来回忆一下吧。我印象中主要批判的点有那么几点:

(1)对主题曲的改变以及唱法的难听(当时还一度流传是由鞠萍姐姐所唱,结果不是)。(2)对人名翻译与之前「原典」版本不同(碇信治、绫波零、飞鸟(原:明日香=asuka)、介里(原:美里=misato))。(3)删减和篡改台词(明日香问碇真嗣要不要接吻,好像是被改为了要不要来玩游戏?还有碇真嗣为绫波零送ID卡而发生推倒的一幕好像也被删改了)。

关于这几问题,后来在多年后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个别翻译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习惯不同。比如碇的名字sinji,好像确实翻译成「信治」也没什么大问题。因此,当时互联网讨论区上近乎狂风暴雨一面倒式的批判,应该有其背后更大的动因。我认为,与其说是对改编和审查的抗议,倒不如说是对「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内容」这种观念的强烈抗议。

EVA对我来说,是第一部「大人的动画」和第一部「可以用来研究的动画」,相信对于很多人也一样,因此,EVACN论坛当时才会弄出那么一个自称「学术组织文教研究局LOCK」(如上文所示)的,现在看起来绝对属于中二病泛滥时期产物的组织。在那时,我们通过EVA开始接触心理学、哲学与宗教,并展开了或浅或深的讨论,它们对我的影响至今依然。而《天鹰战士》的登场及其中的改编,无疑就是「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内容」这一来自社会权威机构的再次宣告与体现,因此,对于《天鹰战士》的抗议和抨击,背后成因则是对于这样观念的反抗。虽然已经超出了本论文所研究的年代范围与研究主题,但我觉得将2002年前后对《天鹰战士》的批判,与稍后几年在百度贴吧中,「蓝猫吧」的反复爆吧以及针对以《蓝猫淘气3000问》为代表的低幼儿童动画的反感联系起来,应该能看出当时ACGN爱好者的一种价值观。在之后的延长线上,还有对于「很黄很暴力」采访问答的不信任与集体嘲弄,以及对于「绿坝娘」、「草泥马」、「河蟹」等形象的调侃式创作。

我还想提到论文中举出的一个论据。在论文第23页,举出了「水木清华 BBS」Comic 板上有人发帖:弟が楽しめた(弟弟很喜欢)来说明《天鹰战士》在低幼儿童人群中比较受欢迎的情况。我自己没有去翻那个帖,因此不知道那个贴究竟是在哪个年代、在怎样的语境下发布的。不过当时大家调侃《天鹰战士》可是变着花样讽刺的。比如「弟弟很喜欢」也可能暗含着「对原版EVA的低幼化改造太彻底太成功了,把一部高深的作品改造成了只有低幼人群才会喜欢的儿童动画」这种反讽。

论文中较少谈及的两种EVA传播途径

本论文中考察了EVA(动画)的几种传播途径,比如盗版VCD、P2P下载以及电视台播放。不过我觉得在此之外应该还有2种。

其中一种是网吧或公共上网场所的传播。当年网吧里通常都会提供一个局域网内共享的文件夹,里面有VOD点播资源,就是一些影片。如果在网吧里不上网的话,还可以坐在网吧里收看局域网影片。此外,一些公共图书馆也会提供收费的上网服务,比如我上面提到的我家附近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我记得我在那家图书馆看过2遍电影动画《空中大灌篮》(将真人乔丹和虚拟形象兔八哥合成的动画),我记得在图书馆的视频点播资源里应该还有《阿拉蕾》的动画。这篇论文里尽管也提到了作者本人在学校下雨天教室中收看动画的事(34页),但却没有将探讨进一步延伸到网吧等公共区域的传播情况(不过要调查当年网吧里的视频点播资源到底有什么,以及人们的收看情况,确实想想也不容易)。

此外还有一种VCD/DVD的传播形式,但不同于普通的「店里卖盗版」。我印象里在EVA论坛中,在一些置顶帖里看到过贩卖「独家典藏版」、「红盒」之类的版本。现在回想起来恐怕这些也不是海外代购正版吧(我自己没有买过,因此没有确实证据),而且既然是放在论坛置顶区域,恐怕论坛主(管理员)与这些碟片的销售多多少少有利益牵连的吧。这种典藏版光盘的销售的数量应该很小,而且应该也不属于本论文所关注的「传播」这一主题的案例,因为买这样典藏版的人往往之前已经拥有一套品质较差的版本了。不过在EVA这样超高知名度和在当时相对活跃的社群中,出现这样论坛管理团队相关人员(?)自制「典藏版」的VCD/DVD再次传播现象,或许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事例。

好了,以上啰哩啰嗦的,就是我这个自称被本篇论文研究群体中一人的一些回音和回忆。那么李博士(在读),下一篇准备研究什么呀?
发表于 2024-5-12 17: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几本游戏期刊,《电子游戏软件》在97-98年有多期直接使用EVA插画作为封面。同期另一本《电子游戏和电脑游戏》在97年11月做了大约20页的专题栏目。

10年的时候我在S1发贴聊过这个话题。
https://bbs.saraba1st.com/2b/thread-577986-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2 17: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7: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EVA初号机 发表于 2024-5-12 17:00
早期的几本游戏期刊,《电子游戏软件》在97-98年有多期直接使用EVA插画作为封面。同期另一本《电子游戏和电 ...

打开后「内容审核中,即将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7: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另外,如果要配图的话,可以选用这张(我自己博客里的那张)



图文没什么关系,就是用ChatGPT生成的。
我投稿的有个别人建的博客,站长希望每一篇文章最好能有配图,所以我就随手用GPT做了一张。


昨天在这里发的时候考虑到好像这里还是以讨论EVA文字本身为主,所以就没传图。如果首页需要图片的话,可以用上面链接里的那个。当然不用也无所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3 01: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配图更新了



S1大概关了游客访问...


电软97-98年封面可以去这里看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053625/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071120

97 98一共24期杂志中有6期封面是EVA相关,应该是当时负责美工的编辑SHADOWPHOENIX的个人喜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3 0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读,受益匪浅,感谢大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3 0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电97年11月期刊登的EVA特辑,应该是国内第一篇详细介绍EVA的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01:26: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篇论文里也是给出的是96或97年是最早的(具体论文中提到的是哪一年我忘了。)另外,论文的另一个PDF里收集了作者整理的大量当年的各种评论杂志的截图,我略翻了翻挺有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01:3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虽说最早的是游戏杂志,但正如我文中所写,我自己主观感觉当年论坛区内EVA 游戏讨论只是旁系,主要还是动画为主。
不知道这是我的偏见错觉(因为我没游戏主机),还是确实大致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3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wildgun 发表于 2024-5-13 01:32
顺便,虽说最早的是游戏杂志,但正如我文中所写,我自己主观感觉当年论坛区内EVA 游戏讨论只是旁系,主要还 ...


是这样的。


当时并没有专门的动漫杂志,这两本游戏杂志电软和电电都有专门的栏目来刊登动漫相关文章,尤其是电电,刊登的EVA特辑也不是介绍相关游戏而是直接介绍原作动画。

之后这两家杂志社做了《MAGIC ZONE》和《梦幻总动员》,加上另一家的《动漫时代》,国内才有了第一批动漫杂志。

99-00年开始的互联网时代,论坛里对EVA游戏的讨论度也是很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VA研究站 ( 沪ICP备05021941号 )

GMT+8, 2024-6-16 08: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