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上海最早出现的现代涵义的中文期刊是教会刊物《六合丛谈》,创刊于1857年。1868年又一份宗教刊物《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除宣传宗教外,增加了时事政治的内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曾对战事作了大量报道和述评,对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发生影响。1872年,英商《申报》馆创刊《瀛寰琐记》,这是上海最早的文艺刊物。1884年,《申报》馆又出版了《点石斋画报》。
1896年,由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刊,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刊物。从《时务报》创刊起到1898年秋戊戌政变发生两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有近30种期刊创刊,形成上海期刊发展过程中第一个波峰。期刊的类别除综合性以外,还出现了供特定对象阅读的刊物,如《集成报》(文摘类)、《农学报》、《工商学报》、《蒙学报》(幼儿刊物)、《通学报》,以及汇政治、医学、博物于一刊的《实学报》等等。这些刊物都是民办刊物,绝大多数由维新派创办。上海作为全国期刊出版业的中心地位此时已经确立。
1900年,杜亚泉创办的《亚泉杂志》,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份自然科学杂志。1901年上海逐渐出现一些官办和民办的时事政治刊物。从1903年起上海的期刊又进入一个发展时期,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从1901~1911年底,上海陆续创办的刊物达到165种左右,其中文艺期刊数量较多。
辛亥革命时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适应,多数刊物是宣传革命的(如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等),有些刊物是主张君主立宪的(如《宪政杂志》),也有的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如《社会星》)。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白话刊物很流行,有一批白话文刊物(如《中国白话报》)。
1912年以后,上海期刊增长的势头不减。其中通俗文学刊物,文化、文娱刊物几年内增加数十种。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次年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迁北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上海杂志界的影响巨大: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学生杂志》、《妇女杂志》都加以革新;绝大多数刊物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一大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面世。专业刊物更多(如《银行周报》、《道路月刊》等)。留美学生任鸿隽、杨杏佛等人于1915年在美国创刊《科学》杂志,1918年移到上海出版,这是一份刊龄很长、影响很大的自然科学杂志。1926年,印刷精美、销路极广的《良友画报》在上海创刊。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此后出现了《劳动界》、《共产党》、《向导》、《中国青年》等共产党人主办的刊物。上海有宣传各种思想的刊物,如《醒狮周报》(国家主义派)、《不忍》杂志,还有四川、湖北等省旅沪人士创办的反对军阀、宣传联邦主义及各省自治的刊物,如《新湖北》等。
20年代末期, 上海期刊增长的趋势异常明显,1933~1935年间更是迅猛增长,形成了连续增长的所谓30年代的“杂志年”(这是当时流行的一个词)。1933年,上海有各类期刊215种,至1935年6月底,增长到398种。30年代的上海,各种政治力量、各个派别、几个同人,甚至一个人,都创办杂志,如张闻天等人主编的《新思潮》、王造时的《自由言论》、陈独秀等主编的《无产者》、陶百川的《汗血》、左翼作家的《北斗》、林语堂的《论语》等。不少行业和研究机构也都创办杂志,如《纺织月刊》、《火柴月刊》、《南洋研究》、《麻疯季刊》等。大学先后创办学报。同类刊物(尤其是文学、画报、儿童读物等)很多,竞争激烈。由于办杂志有利可图,还出现了两个专门出版和销售期刊的机构(上海杂志公司为其中之一)。当时小品文盛行,《论语》、《人间世》、《文饭小品》、《太白》等都是专登小品文的杂志。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因积极宣传抗日,成为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当时许多刊物被政府当局查禁,刊龄都不长。《生活》周刊及其后来改名为《永生》、《新生》两刊,也都先后被禁。30年代的杂志封面色彩纷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发展成为一门装帧艺术。
抗日战争爆发,有的刊物停刊,有的刊物内迁。上海沦为“孤岛”以后,抗日人士用英商、美商、苏商名义出版了《译报》周刊、《华美》周刊等刊物,另外也有一批通俗文学、文娱、教育、画报等。同时,日伪创办了《女声》等刊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创办了《周报》、《民主》、《文萃》、《文艺复兴》等刊物,重庆和内地的一批杂志先后迁来上海出版。但好景不长,因为物价飞涨,经济凋蔽,不少刊物难以维持而停刊,进步刊物则被政府当局先后查封。这一时期,《文萃》、《观察》、《展望》等时事政治刊物影响很大。有一种称为“方型周刊”(又名“豆腐干周报”),专登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影星等秘闻轶事,一哄而起,数量不少,成为这一时期上海杂志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 创办了《文艺月报》、《华东画报》、《人民世界》、《上海工商》等20种刊物。 有些期刊社合并, 有些迁北京, 有些停刊。 至1957年, 上海共有期刊49种。1960~1962年,纸张供应紧张,刊物数量减少。1963年起有所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期刊落入低谷,1971~1973年,只有一种期刊。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复刊32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期刊开始复兴,从1980年起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1年上海各类期刊有266种,1987年达到546种,以后几年经过整顿,数字略有回落,1994年又回升到556种,对比1978年的42种,十六年增长了12倍多。
刊物品种的丰富是空前的,如《上海改革》、《浦东开发》(有中、英文版)、《证券市场研究》、《中国广告》、《故事会》、《上海服饰》、《青春与健康》、《康复》、《微型电脑应用》、《红外》、《核技术》、《设计新潮》、《肿瘤》、《中国医学计算机和成象杂志》等。刊物封面绚丽多彩,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编排和印刷质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达到新的高度。
上海的期刊在全国优势比较明显,以品种多、门类全、印数大、质量高、影响深远著称。
上海近代各宗教团体先后出版的期刊也很多,分别收录在图书篇宗教图书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