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研究站——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5|回复: 1

由动画片想到的[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0-28 10: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动画片想到的
 

 

 


    说到要想写这篇小文章的起因,是来源于为动画片正名的念头。看动画片,尤其是近些年来的日本动画片是当前沪上青年的流行热潮的说法,恐怕是不过份的。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中都有相当比例的人热衷于看动画片。这样的现象让不少人感到不可理解。感到无法理解的人们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动画片是属于小孩子看的东西,为什么二十几岁的人还会如此迷恋呢?很清楚,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动画片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即动画片的层次是低下的,幼稚的。基于这一核心,唯一可能有的解释就是现在的青年的层次变得低下和幼稚了。作为一个爱看动画片的青年,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要反驳它,我就要证明动画片并非是幼稚的玩意儿。

    所谓层次低下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外观与内容两方面。对某些人而言,动画片给予他们的视觉印象就是在简单线条勾勒出的人物和背景中填入俗不可耐的色块(当然对于相当一部分国产动画片来说,这样的印象还是恰当的),而动画片的内容永远是正义的不死英雄对抗邪恶并并战而胜之的故事,或者美式的放松神精性质的搞笑之作。而且故事总是发生在要么外星,要么未来,总之是某些荒诞不经的时空中。如果只要驳倒以上这些论点,就能大功告成的话,那问题也着实太简单了些,因为事实已证明了一切。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尤其式随着3D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动画片画面色彩之亮丽,层次之丰富,对宏大及微妙场面表现能力之强大,其视觉冲击力有时甚至超过了我这个时时关注动画片的爱好者的想象。在动画片的题材及主题的挖掘上,在商业动画片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上,我想应当承认日本动画片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其实,在很早以前的《森林大帝》和《铁臂阿童木》之中,已经可以看出一点日本动画片不甘于仅仅取悦低龄儿童的努力的影子。如果诸多对动画片嗤之以鼻的“高雅”人士肯绛尊纡贵来看一下鸿篇巨制的高达系列,视觉及情节大师大友克洋以及深深关注自然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导演宫崎骏的作品的话,如果不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些作品的话,定会被他们高超的表现技巧和博大的人文精神所深深感动。

    然而在这些成就之中,隐藏着一个曾经很长时间都让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萌发的契机,是一部名为《Prefect blue》的动画片。它讲述的是一个投身演艺界的女孩子的经历,表达了对传媒的某些思考。关键之处在于它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体裁,不包涵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因素。我在看完之后,当即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可以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而为什么它是一部动画片。由这个问题想开去,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一部动画片的故事是电影无法表现的。无论是太空战,机器人或者神怪,电影都已经可以做到充分的毫无缩水的表现,更何况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将它拍成动画片有意义吗?或者,让我们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问这个问题:既然电影已经拥有了如此成熟和高超的表现力,动画片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前面去,问一句,刚才提到的那些动画片的进步和成就是从何而来。一种回答是:是从向电影技法不断学习中来。确实,现在的动画片与电影在某些方面是甚为相似的,比如常规的蒙太奇剪接,镜头内部的视角运动,正反打式的视点切换,以及取角和构图等。也许是动画片移植了电影镜头的运用,移植了电影的叙事手段,甚至是移植了电影的内容题材后才得到如今这样的成就及发展。于是动画片成了电影的附庸,电影的复制者,电影语言的盗用者和阐释者。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释动画片仍旧存在这个事实,我只能想到一种原因:那就是艺术无关经济原因。制作同样的场面,动画片所需要的金钱少于电影所需要的,所以动画片是电影的廉价版,缩水版,基于这一点,动画片将永远对电影持仰望态度,与电影相比,它将永远是低层次的,幼稚的。这便由回到我所要反驳的观点上去了。而事实上,这个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迪斯尼的某些高成本动画大片所需的经费已不亚于一部好莱坞大片。这些昂贵的动画片非但存在而且成功,这样的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在一步进行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先阐明我对电影艺术本体的一些看法。首先,电影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它在亲缘关系上与哪一门艺术比较接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艺术。当然,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在这篇小文章中回答这个如此宏大和深刻的问题。我只想就我看过的一些理论书籍谈一点个人体会。我认为,简言之,艺术就是对生命感受的模拟。也许模拟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因为艺术并非是对生命感受的拷贝,而是将生命感受的某一方面经过浓缩,取舍,提炼和集中化,简洁化,鲜明化及整体化的加工之后,创造出一个在结构上具有生命特征的模型,即艺术品或文本。艺术的种类则是根据其处理对象即各种不同的生命感受的不同来加以区别。比如,对空间的生命感受成就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而三者又分别对应于平面视觉间感受,三维空间感和文化空间感受;而音乐处理的是对于时间的生命感受,舞蹈的处理是对力的生命感受等等。其中比较难以说明的是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艺术。它所处理的生命感受似乎过于庞杂,难于用一个简洁的概念准确说明。我们知道,小说的核心是对事件的叙事。而事件,如同时间,空间和力一样,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将现实的事件与小说中的事件相比较,我们发现,现实中的事件是凌乱无序的,而小说事件则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通过叙事策略,事件被紧密地缝合在一起,从中油然生出的是一个独立的,运动发展的世界。如果要将由世界及其运动给予我们的体验贯上一个名称的话,我想这个词应该是生活。对生活的生命感受的处理,是小说艺术的目标。对于主体的生命感受来说,由于生活这个对象不是和时间,空间等一样的纯客观的客体,它与主体之间充满了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文学艺术,小说艺术,才显得尤其复杂,难于分析。

    诚然,电影是主要作用于视觉以及听觉的艺术,在默片时期,甚至是纯粹作用于视觉的艺术。然而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和《水浇园丁》之类的影片决非艺术,梅里埃的影片也更多地属于戏剧艺术的记录工具,而非电影艺术。直到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的电影才真正被承认为是一门艺术。所以拍摄本身不是艺术,它是一种技术手段,当它被发现符合某种艺术表现的需求,并开始使用它作为艺术表达的工具时,一门艺术才得以诞生。一门艺术表达的媒介和工具必会影响其表现手法,表现力度和其它表现上的特殊性。然而其所欲表现者,则决定了此类艺术的本质和兄弟艺术的亲缘关系及共性。于是,开头的问题便清楚了,对于电影来说,单个镜头再完美也毫无意义,如果它不能和其它镜头相联系的话。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蒙太奇,没有镜头的组接,镜头的优劣根本无从谈起。电影的实质,是通过多角度,多景别的镜头的组接,实施对事件的处理,电影所要表现的,从根本上说,正是生活。所以,电影是叙事艺术,而非视觉艺术。

    摄像之所以会被叙事艺术选为其载体,恐怕与视觉在感官中的特殊地位有关。除空间感外,视觉还提供给我们速度,方向,颜色,形状,大小……等等大量信息,以至于单靠视觉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就能够组成可被理解的事件了。实际上,也许现实中百分之九十的事件是单纯依靠视觉再加上听觉所提供的信息构成的。我们首先是通过视听来了解事件,然后才付诸语言。摄像术既然可以原封不动地拷贝我们的所见所闻,其被叙事事件的艺术需求选择表现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在声画具全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可以制作任何事件了,再铺以角度和景别及光影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表达大部分心理感受和褒贬意图了。让我们大胆设想如果猿人懂得摄像的话,也许语言不会被发明。可见摄像对现实的拷贝能力是促使其与艺术需要相结合的主要因素。艺术从中获得的益处,我以为主要是相对简单,而又能更直接、更清晰有力地描绘复杂事件和情景的能力。但是艺术所花费的代价也很巨大,首先是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对一叙事艺术来说,为了充分实现叙事者的意图,随心所欲地控制文本中的一切叙事元素是十分重要的。电影与小说相比,在这一点上是相形见拙的。无论是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安排,气氛的渲染,还是场景的切换转移,电影无不受到巨大限制。导演有时要为了几分钟的阳光或者一片云而大大拉长制作周期。当然可以反驳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数码技术的应用,一切都可以解决的。是的,叙事中的“硬元素”—环境—是可以,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了,但是“软元素”—人——尚未,也许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无论演技多么高超,只要是人类,就不可能完美。更何况演技可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导演又能有几个呢?从根本上说,这实际上是摄像术的客观现实性与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 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要使一个人的脸为别人所知,在文字描述,绘画摄影三种方法种哪一种最有效?无疑是摄影,因为它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了“人”的因素,而借助“物”的力量对现实实行最权威的复制。如同摄影一样,从来没有一门艺术需要像电影这样复杂的创作条件,像电影这样多地借助了技术和物质力量。电影从中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真实性。然而遗憾的是,真实性从来就不是艺术的目的。对电影艺术来说,恰恰是摄像术带来的不可改变的过度的真实性成了艺术家原来无拘无束的创造力的牢笼。为什么要不断变换摄像机的角度和景别?为什么要精心策划镜头的运动轨迹?现实中不存在的视点运动方式为什么会在电影中被允许存在?这一切都是电影艺术家对摄像机下摄下的真实所行进的修饰。电影艺术家似乎只能通过这种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甚为可怜的方式来实现其艺术创作的主观构想。摄像术的性质决定了电影创作手段的实质是对现实的复本的修饰。

    真实性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它虽然与艺术没有必然联系,但却与商业性有着十分深刻的联系。没有一门艺术比电影更具商业价值,其根源正是真实性带来的巨大冲击力。《火车进站》并非艺术,但它能使初次见识到摄像术的观众吓晕过去。这不是艺术的力量,而是技术的力量。电影的巨大商业价值使电影理论研究的分歧和混乱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境地。甚至就电影理论研究是不是一项艺术理论的研究这一根本问题上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看法。在不同观点的指导下,一部分影片越来越循着追求真实感所带来的冲击力的方向发展,以诱骗观众将荧幕上的影象误认为现实为目标。这恐怕是离艺术越来越远了。艺术是对生命感受的模拟,而艺术的接受者知道这是模拟而非真正的生命感受乃是接受的前提。因为艺术所创造的是在结构上具有生命形式的模型,它是和谐,统一,自足和完备的。而真实的,则是纷乱的,零星无序的。如果不能将真实与模拟相互区别,就根本说不上欣赏艺术,更不用说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了。这一点对其它艺术来说几乎不成问题,而对电影艺术则显得性命交关。如果观众不能将影片当作外在于自身的,由某个理念所统摄的,张弛有序的有机的叙事结构的话,则电影艺术创作就显得毫无意义了。但是,对大多数踏进电影院的观众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太过分了。观众们早已习惯于将两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内再现在荧幕上的一切当作现实,来体验一段人造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实性简单已不单单是艺术创作的限制因素,而几乎是一种破坏因素了。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给动画片张目。首先,我们发现,动画片与电影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真实性。没有人会把动画片里的情景当成是真实的。当我们欣赏动画片的时候,荧幕内外的分隔是清晰的,毫不含糊的。我们的观赏,是在肯定一切都是虚拟的前提下进行的,片中的一切动作,一切场景以至于一切细节表现都被清楚地意识到是制作和安排的产物,是制作者为实现某意图而凭空创造出来的。由此,叙事的意图就被有效地凸现出来,而不是像在电影中一样被真实性的洪流所淹没。在领会意图的基础上,对整部动画片的叙事结构的把握就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第二,在对叙事元素的有效控制上动画片与电影相比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导演的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实现,正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更关键的是在人物这一叙事元素的塑造上和运用上。成功的动画片中的人物比起电影中的人物要来得更鲜明。而且,动画片中的人物是真正作为一个关键的叙事元素融入到整体结构中,而电影中的人物相比之下则显得有些游离感,这是由化装,表演等许多复杂因素所造成的。说到底,电影中的人物再怎样处理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动画片中的人物再怎样处理也只是一个元素,一个符号。

    其实动画片的产生是早于电影的,因当说人类最初的视觉叙事的尝试是动画片而非电影。那么,为什么最终电影成为视觉叙事的主流呢?我想,这还是一个技术的原因。视觉叙事是叙事艺术的一部分,而叙事艺术早已在文学中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在活动影象发明之前,叙事艺术已经是极其发达,复杂和深刻的艺术类型了。活动影象发明后,如前所述,艺术试图以直接的视觉信息代替文字进行叙事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但是最初的简陋的技术所能产生的极其有限和简单的动作显然无法满足叙事的要求。当活动影响发展到摄影术的阶段后,人们一定发现与其创造复杂的视觉元素不如将复杂的现实直接复制下来后进行修饰。如此,即满足了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的要求,又实现了视觉叙事的理想。所以,从实现以视觉手段进行叙事的理想的角度上来说,电影是动画片的补充,是动画片牺牲了一部分自由创作手段来换取技术支持以实现理想的一种妥协。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提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动画片存在理由的危机产生于同电影的比较之中,而危机的解决同样有赖于对电影本体中所蕴藏的矛盾分析。动画片的的矛盾,是艺术表现需要同相对滞后的技术条件的矛盾,这是积极的,促进发展的矛盾;电影的矛盾,则是技术性质与艺术性质的矛盾,技术的进步,也许反而会导致矛盾的加剧,这是难以调和的,导致本体分裂的矛盾。

    我似乎描绘了一幅电影终将没落的暗淡前景,但其实我并不愿意结论说,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作为一种过渡性产物终将消失,而动画片作为唯一纯正的视觉叙事艺术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解构的循环是没有穷尽的,被颠倒的动画片与电影的相互地位,必能被再颠倒。动画片同样有本体上的缺陷和矛盾,执著于动画片与电影何者是主体,何者是附庸,也许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本文还能有一点点建设性话,我自认为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是视觉叙事艺术的概念。虽然这个词在这篇文章种被沿用至今,但我觉得并不确切,应该说多媒体叙事艺术才更准确些。它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语言,文字和将来也许还会出现的诸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叙事的艺术。它包括了动画片,包括了电影,也包括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以其它技术手段为支撑的艺术形态。这个粗糙的概念,代表了我作为一名影视专业的学生对电影本题所做的一点思考。第二,如我在解释这篇文章的发端时所说的,我们应该尽量以一种没有偏见和成见的态度来看待一切艺术表现形式,在评判一种形式是否是艺术形式,或者一种艺术形式本身的优劣时,我们应当采用理智的分析研究的态度,而不应当由任何非理性的情感因素或成见左右我们的判断。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回顾我所阐述的一切,深感自身理论水平的低下和理论素养的匮乏。许多问题由于知识及思辩能力所限无法予以有效论证和充分展开。在此,再要求自己更努力地充实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

                                                      

                                                     

                                                     

                                                      99.12.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0-28 9:50:3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0-28 10:04: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2-11-3 14: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VA研究站 ( 沪ICP备05021941号 )

GMT+8, 2024-12-26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